TCHA Presents | 察 呈现
#1 / 王长存:钝器 5:500
「钝器1号」
王长存 X 范妮
算法音乐专辑 X 打击乐
合作专场音乐会
19:30
2022/04/03
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主厅
上海市徐汇区复兴中路1380号
作为「王长存:钝器 5:500」项目联合出版计划中的*合作作品,王长存将与首位合作艺术家——著名打击乐演奏家、指挥家范妮,以王长存 2021 *新算法音乐专辑《钝器》为出发点,于 2022 年 4 月 3 日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主厅,举办「钝器1号」算法音乐与打击乐合作专场音乐会,并后续出版《钝器1号》现场专辑 + 纪录片。
「王长存:钝器 5:500」是一个为「外来者」王长存,和另外五位「外来者们」准备的长期艺术项目,包括:音视频文献装置作品 x 5版;500 张黑胶唱片 + 无损数字专辑出版发行;作作品联合出版计划 x 5部,以及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艺术活动、展览和演出。目前已知将涉及装置、文献、数字与实体出版物、算法音乐、程序作品、音视频作品、physical modeling、AI 辅助分析、模拟唱片、古典打击音乐、即兴音乐现场等来自不同时代、媒介领域和呈现环境的艺术创作。
《钝器》
王长存
音视频文献装置
局部
/ 曲目
01 序曲
02 黑龙江
03 角蝉
04 碱土
05 4123
06 雀蒙眼
07 托马斯全旋
08 休息区
09 地下水
10 钝器
11 狗
12 目视双星
13 钝器.x
/ 艺术家
|王长存|
自 2006 年起,王长存以 ayrtbh 为名创作跨越多个艺术领域的大量作品,于 2019 年在上海及深圳 OCAT 美术馆举办双个展“王长存:逻辑的感觉”,在 Sub Rosa(比利时)、Post-Concrete(美国),Detroit Underground(美国),大福唱片(中国),DiffuseReality(西班牙) 等多个重要厂牌发行超过 30 张专辑及 EP,作品与 Jean-Claude Risset,Steve Reich,Olivier Messiaen 等一同被收录于《二十世纪电子音乐历史回顾》等经典选集。尽管如此,王长存未曾接受乐器演奏训练,也未曾专业学习乐理知识,而此种「外来者」身份即是其「钝器 5:500」项目的出发点之一。
|范妮|
打击乐演奏家、指挥家、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同时任教于柏林汉斯·艾斯勒音乐学院,华中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获得德国打击乐独奏、室内乐*演奏家文凭。曾荣获万宝龙杰出青年艺术家成*奖;德国“Start-up! Music”青年音乐家大奖;比利时环球马林巴大赛*名;德国DAAD音乐奖*名;德国Oscar und Vera Ritter基金会杰出成*奖;除此之外作为梅纽因Live Music Now基金会奖金得主, 范妮每年在欧洲举行数十场慈善音乐会,被柏林媒体称赞为“*有潜能和前途的演奏家”。
作为指挥家,范妮现任中国青年爱乐乐团常任指挥,她是德国萨尔布吕肯音乐学院首位指挥博士,师从于著名指挥家曼纽埃尓·纳弗里(Manuel Nawri)教授。曾与德国莱比锡交响管乐团、德国安哈尔特爱乐乐团、 Zaafran Ensemble Berlin、 Ensemble Adapter Berlin、 LUX NM Berlin、萨尔布吕肯德国广播爱乐乐团、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乐团、浙江交响乐团、兰州交响乐团在内的多个著名乐团合作。
/ 呈现
算法音乐:王长存
打击乐:范妮
作曲:王长存、范妮
策划主办:TCHA|察
协办:乐耳文化
导演:xiāo
Mapping 视觉:Mice
灯光:黄楚逸
制作:Realive、Vision Prosper
纪录片:林煊
/ 合作者对谈
|Q:你们是否认同「外来者」的身份?你们是如何看待或想象「外来者」身份的?
Wang:我认同,毕业后基本我做的每件事都有外来者的身份。多说一些,我其实好奇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内部者」。当然进行「跨领域」的工作的确是一种外来者的角度,但我觉得能够有这种跨越的事发生,其实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现代化的现象。
Ni:「外来者」这个定义挺好的。脑子里蹦出两个词:外星人和天外飞仙。我们做大部分事情的时候都是以外来者的身份做的。仔细想想,*「内部」的总是占极少一部分的,内部者有时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外来者看东西的视角一定是大不相同的。因为他们掌握的「内部知识」是不一样的。
|Q:你们对各自的工作领域的定义是什么样的?对彼此领域的印象和定义是什么样的?
Ni:这个问题太尖锐了,定义这个事太难了,我觉得不需要定义。往大了说,我们都是搞音乐的。非要往官方了说,我是古典音乐家,长存是声音艺术家。电子音乐领域对我来讲非常广泛,比如学院派的预置电子音乐,现场电子乐,还有我喜欢的 Techno,太多太多。虽然我从事古典音乐,但我认为打击乐是*接近电子音乐的乐器,也是在电子乐中被使用*多的。长存在我眼里是一位思维跳跃却作风传统的电子音乐人,很多元:编程、作曲、画画等等。我呢,做指挥、搞打击乐,还有好多*不说了。
Wang:嗯,其实我一直好奇「专业」这个词是不是存在误解,比如经常会遇到的情况是:某个人演奏一段音乐或者画一幅画,当他工作的结果和前人很相似的时候,别人会评价他很专业。但「专业」*是和别人一样,这个感觉不太有说服力。我对自己领域的工作形容大概是:以我相对了解的东西(比如使用电脑)去探索和吸收不了解的领域(比如学习音乐)。我想以一个电脑的思路去理解比如音符的关系还有节奏。近几年科技创新经常提 disrupt,比如某种科技创新 disrupt 了某个之前的领域。我其实对这种说法比较反感,这里充满了一种「新的消灭旧的」的意味。我其实一直对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中的规则很着迷,*是想学想知道那样的音乐是怎么做出来的,但*像李如一文章中写的我是一个乐迷并没有音乐的基础知识,于是我*用自己现在相对了解的东西去学习。我觉得范妮是我遇到的思维非常非常开放的音乐家,所以能够有这次合作我特别兴奋。
《钝器》
王长存
黑胶唱片+无损数字专辑
|Q:为什么感兴趣与彼此合作?
Ni:首先要感谢一位我们共同的朋友,也是我的经纪人:马什卢姆·金,是她促成了这次合作。去年我回国隔离完的第二天,小金*把我从一个古典音乐会上拽到了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张鼎「控制俱乐部」的项目现场,在那我认识了长存,同时也听了他的音乐。我这个人特别敏感。我喜欢长存的性格,我也感觉到他音乐中的直接,纯粹,简单且可爱。本身我也很喜欢电子音乐。而且我只喜欢古典和电子这两个*,和我的性格一模一样。德国的生活经历让我了解到了更多的电子音乐,然后*起了执念。我觉得从音乐角度讲:我非常想尝试把我喜欢的音乐结合在一起 (作为一种创作)。
Wang:我在做《钝器》时,很多时候对乐器音色的选择和调整都是跟着感觉来的,我甚至做完所有曲子都叫不出里面用过音色的名字,直到前一阵在北京看范妮演奏颤音琴和马林巴以及其他一些打击乐器,我才意识到钝器里其实用了很多打击乐乐器,但这个其实不是我在做这些音乐之前想好的。当时在学校排练时我虽然故作镇定,但是现场听到颤音琴的声音其实很激动。后来我和李如一聊这个事,感觉有可能是因为我之前听过的那些 Gary Burton 在 ECM 的唱片在潜意识中影响了我。从*简单的角度来说我特别想听到合作后的结果,所以现在很期待排练,想听曲子跑起来的状态。
Ni:+1,希望《钝器 #1》这个作品能永远演奏!
|Q:二位觉得这一次和你们以往的演出,或者观众以往看到过的音乐会现场相比,有什么不同或者值得期待的地方?
Ni:这种演出,我没有演过。类似的有,但还不太一样。对于我来讲这也是一次「创作」,所以这样的 「我」 一般是见不到的,至少在舞台上是*次。我很期待观众们的反映,观众群是哪些我也很好奇。希望古典乐迷们不会不知所措,电子乐迷们进了音乐厅也不会太拘谨。
Wang:差不多想一块了。
Ni:我很期待看到不一样的观众,看看他们在音乐厅,听到这样的音乐,有什么样的反应。所以我建议,在节目单上印上一句:请大家一定随意。

装置|王长存《钝器》@ 西岸艺博会 2021
出版|王长存《钝器》黑胶唱片+无损数字专辑
更多艺术项目请关注
/ 购票须知
☢︎ Dress Code ⊆ (音乐厅) ∪ (俱乐部);
☢︎ 本场演出不支持退换票,如无法正常观看,还请自行处理,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 本场演出凭电子票二维码核验入场,不支持选座,座位根据购买价位随机分配;
☢︎ 请勿发布任何形式的转票信息。
☢︎ 演出前 40 分钟开始入场,对号入座,迟到观众听从工作人员安排适时入场;
☢︎ 衣冠不整、酗酒者谢绝入场;
☢︎ 入场后请关闭手机或调至静音状态。未经许可,不得摄影、摄像和录音,严禁使用闪光灯;
☢︎ 严禁携带危险品、饮料和食品入场。严禁吸烟,禁止使用明火;
☢︎ 车位有限,请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前往;
☢︎ 请配合音乐厅管理,遵守相关规定。